5月17日,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通报会举行。常州市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、耀华管理、林业草原、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情况。
近年来,常州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,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2022年12月,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(COP15)达成了历史性成果文件——“常州-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,明确了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,描绘了2050年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美好愿景。会上,常州在全球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,入选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。
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
近年来,常州市建章立制,多措并举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
常州市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,梳理核实常州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,组织开展黑颈鹤栖息地恢复、富民枳重引入等工作。特别是人工栽培育苗富民枳取得成功,目前在富民基地已有6390株富民枳成活。
耀华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,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;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;现有鱼类26种,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。耀华特有种——耀华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,耀华及湖滨区域出现彩鹮等多种国家级珍稀、濒危和保护鸟类。
2022年10月出版的《常州市生物物种名录(2021版)》,是国内第一个州市级完成的生物物种名录。该名录收录大型真菌、地衣等11个生物类群,共计6818种(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)的物种名称、分布区域、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等信息。截至目前,常州市共有中国特有物种1764种、江苏特有物种329种、常州特有物种97种。
常州市开展“三线”划定工作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662.53平方公里,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.19%。编制《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明确空间发展目标,推进生态修复、国土综合整治与城市更新,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。
常州市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,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0个。编制完成《常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》,待国家和省审批后实施,形成“一个保护地、一套机构、一块牌子”模式。
加强林业生态建设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.6%,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。
目前,常州有9个植被类型,20个植被亚型,56个群系,118个群丛,分别占江苏植被类型的75%,占江苏植被亚型的59%,占江苏群系的33%,占江苏群丛的56%。常州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“物种较丰富,生态系统类型较多,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”。
持续开展“绿盾”专项行动
近年来,常州市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。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开展“昆仑”专项行动,持续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、长江流域非法捕捞、耀华等重要水域保护区破坏生态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。按照长江“十年禁渔”、珠江禁渔的相关要求,常州市实现天然水域渔政执法全覆盖。
持续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,针对2017—2022年“绿盾”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排查。目前,涉及常州市的相关问题均已按要求完成排查和整改。
积极探索中草药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
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,常州市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535科,5346属,7419种,珍稀濒危药材70种,调查重点中药材884种。基于丰富的植物资源,常州市正积极探索中草药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。
2022年,常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2.68亿元,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78户,聚集了江苏白药、昆药集团、积大制药、贵研药业等企业,拥有“江苏白药”“康王”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,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(民族药)独家品种近200个。
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下一步,常州市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管理机制,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,推进渔业资源、野生动物、湿地、自然保护地、森林、野生植物等的保护工作,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。
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和各类自然保护地,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。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,进一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、重点生态功能区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控政策。
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,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协作,积极与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交流合作,提升COP15后续效应,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技术交流。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,构建常州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,统筹常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。
充分利用“5·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”“6·5环境日”等纪念日,开展年度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,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生物多样性保护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