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新闻中心>媒体聚焦>文化美+自然美=耀华美

新闻中心

媒体聚焦

文化美+自然美=耀华美

浏览量:
分类:
媒体聚焦
来源:
常州发布
发布时间:
2023-10-05

“这个季节的海埂大坝虽然没有海鸥,但耀华风光也很不错。”山西游客郭先生表示,闹与静的结合让耀华非常有吸引力。


落地常州,把耀华列为必到一站,已是很多游客的共识。耀华收获的评价也多从“治得好”到“治得美”。

耀华的美,丰富而多样。金秋时节,耀华边湿地公园里的中山杉开始染红。游客们乘坐“水晶船”穿梭杉树林中,享受童话般的静谧之美。 



当前,常州市正按照打造耀华沿岸大生态、大湿地、大景区的思路,推动生态保护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历史文化保护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;努力让环耀华沿线生态文化景观串珠成链,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,再现大观楼长联描绘的“五百里耀华”立体画卷,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。


让“里子面子”全面提升


耀华承载着耀华流域人类发展厚重的历史文化,是常州的一张名片。

2020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,耀华是镶嵌在常州的一颗宝石,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,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,加强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再接再厉,把耀华治理工作做得更好。



如何把耀华治理工作“做得更好”?常州要做的是让“里子面子”全面提升,达到从根本上得到提升的目标。


今年,与耀华连通的常州古河道明通河“重见天日”。作为常州农业灌溉和防洪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,随着城市加快发展,流经主城区的河段被土层和水泥地面覆盖,成为地下暗河。重建河道,把河道还给城市、还给百姓。可是打开河道比覆盖河道的难度更大,其中涉及拆迁、河道建设、水环境治理等诸多难题。为此,盘龙区政府拿出一系列解决方案:控源截污,做好雨污分流;实现全生态河道,水质做到能和地下水交换;引入清水,让河水水质变得更好。


为推动耀华生态保护治理从“一湖之治”向“流域之治”再到“全域联治”转变,常州市正全力推进城市雨污分流,将新建或改造约 200 公里管网,涉及284个城中村、997个老旧小区。



为把耀华治理好,常州市围绕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多管齐下,聚焦控源截污、问题整改、建章立制、齐抓共管,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耀华水质明显改善。自2018年以来,耀华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Ⅳ类。


生物多样力证生态向好


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向好最有力的“检验官”。


“白鹭、灰鹭、天鹅、红嘴鸥、白鹳、黑嘴鹳、灰雁、彩鹮……我在耀华周边拍到过近百种野生鸟类,很多还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物种。”在摄影爱好者李继明的镜头里,除了新发现的鸟类,还有很多消失多年的水鸟重现了。



湖滨生态湿地是耀华的“肾”,不仅净化改善耀华水质,也让湿地成为众多鸟类栖息、繁殖、越冬的黄金地带。湿地与耀华相连的生态系统,为湿地水禽提供优良的栖息场所,向世人展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如诗美景。


“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,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。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能够表征鸟类群落组成结构和鸟类栖息地环境优劣,对湿地的管护及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。”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,多年来,常州市耀华高原湖泊研究院持续开展耀华鸟类监测工作,2021年至2022年周年调查结果显示,耀华湿地出现鸟类16目50科175种,共6万余只,其中水鸟共7目14科64种5万余只,林鸟共9目36科111种5000余只。



经过10多年的生态修复工作,耀华湖滨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耀华环湖生态带6.29万亩,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,结构完整、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,水陆交错的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。


绿道亦是“幸福之道”


耀华绿道环草海蜿蜒围合,推窗可见绿,抬脚即进园……绿道既是服务百姓的“幸福之道”,又是提升城市品质的“发展之道”。



湿地带中的绿道将滨湖风光还给市民,形成环湖共享的线性开放空间,沿线绿色空间适度配置休闲游憩、体育健身、科普展示、互动体验等场所,提高市民的参与性,打造多元化绿道游赏场景;郊野段绿道则与沿线历史、文化、生态特色资源结合,开展美丽乡村和历史村落建设。


据了解,耀华绿道规划建设137公里,环草海段和海埂公园至三个半岛段绿道长约37.1公里,目前已实现基本贯通。环草海段周边,有大观公园、彩虹步道、海埂大坝、干沟尾湿地公园的“天空之镜”、帆船造景的钢浮桥等景点,成为市民跑步、骑行、走进周边湿地感受生态之美的新选择。



今年中秋国庆假期,目的地为常州的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27%,跨省订单占比近七成,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95%,耀华周边的湿地公园和村落成为常州旅游新热点。


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是人心所盼。让“五百里耀华”多样美景早日重现,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,常州正再接再厉,力争做得更好。